English

论消费启动

1999-07-02 来源:光明日报 刘扬 我有话说

经济运行有两大启动器,即投资启动和消费启动。当前探讨消费启动的特点、优势及实行消费启动的条件,加深对消费启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启动的特点

消费启动具有特殊的杠杆、核心和功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一,消费启动的核心是扩大消费性需求。经济运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动力。与投资启动不同,投资启动的核心是扩大生产性需求,并通过生产性需求的增长来引导和推动经济的运行;消费启动的核心是扩大消费性需求,并通过消费性需求的增长来促进或带动经济的运行。因为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性质互异,又各自具有特定的发生作用的领域,所以消费启动和投资启动的具体途径亦不相同。

第二,消费启动的基本功能在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消费启动和投资启动都是以经济运行全过程为客观对象,而且均涉及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但是二者的立足点不同。投资启动着眼于生产,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生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而消费启动则是以消费为出发点,其主要功能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三,消费启动以增加收入为手段。启动经济运行,是在经济政策的指引下,借助一定的经济杠杆进行的。在这方面,消费启动和投资启动也有不同。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其规模取决于三者资金的积累或聚集,因而投资启动应以资金和金融资产,即储蓄以及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为杠杆。而消费的主体系居民,其规模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因而消费启动须以个人收入为杠杆。唯有保持适度的收入增长率,消费才能起到启动经济运行的作用。

消费启动优于投资启动,表现在其启动经济的过程。1、收入的增长直接引发和扩大消费资料的需求,市场将因此而容纳更多的消费资料供给。而消费资料供给的增加,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资料需求得以适当满足;另一方面,又必然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2、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可引发并扩大生产资料的需求,市场将因此而容纳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而生产资料供给的增加,一方面意味着生产资料需求得以适当满足;另一方面,又必定带动并促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这两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以收入为杠杆,以消费资料需求为核心,由消费启动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在这里消费是经济运行的推动力,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消费启动的作用

消费启动作为推动经济运行的启动器之一,不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应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启动机制。这是因为:

一、从GDP的构成看消费启动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增长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拉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之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其中美国为83.7%,印度也有78%,我国虽然明显偏低,但也一直在60%上下波动,最高达到67.5%,最低也在58%左右。这说明,消费是最为重要的增长支持因素,其在GDP增长中的贡献一般在50%以上。

二、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

长期以来,消费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生产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结果,生产决定消费。这种理论从某种角度看是正确的,但是以此作为指导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就有失偏颇了。如“先生产、后生活”人为地将收入增长率规定得低于经济增长率。

经济运行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的。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地、整体地描述,需要对其各环节,即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过程,通过一系列总量指标及相关的科目,将这一过程紧密地联接起来。在研究的顺序中,生产环节是起点,生产一方面提供了用于最终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用于分配和积累的收入或资金。其次是分配过程和消费,生产出来的收入经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可供消费和积累的收入(可支配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余作为储蓄;接着是积累及资金筹集过程,因为各部门的投资并不一定等于其储蓄,需要通过金融活动来筹措资金,等等,可以说,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和消费,而且生产的规模决定消费的规模。但是,从国民经济运行是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角度看,国民经济核算描述这个循环过程在体系上遵循三等价原则,即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即消费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从经济循环过程看,它们之间就像三个等量的轮子,互为前提,相互关联、带动,不断循环。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就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经济运行是在市场需求的不断推动下,周而复始地向前进行的。没有消费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换句话说,一旦脱离市场需求,经济运行必然处于停滞状态。

三、消费性需求是最终需求。

市场需求除消费性需求外,还包括生产性需求。生产性需求由投资引发和形成,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中间性需求;消费性需求则主要由个人消费引起和形成,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这是因为,消费的增长可直接扩大消费性需求,从而推动消费性供给增长,而消费性供给的增长又会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可引发并扩大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推动生产性供给增长,使得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生产协调发展,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共同繁荣,即消费增长可带动投资相应地增长。

可见,认为投资启动是调节经济运行唯一方式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投资对于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生产所起的作用特别显著,但对于消费品市场和消费品生产所起的作用比较小,因而在推动经济运行方面,总是消费性需求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性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另外,经济运行既依赖于供给的增长,又依赖于需求的增长,但是唯有需求才是经济运行的直接推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只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提供可能,却不能为它提供动力。

在经济繁荣时期,若用投资启动来调节经济的运行,由于消费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很大限制,必然会造成它和生产的脱节。鉴于供给和需求是生产和消费在市场上的体现,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必然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失调。市场疲软在形式上是供给超过需求造成的,实质上乃生产超过消费所致。在这时经济不仅不可能增长,反而会出现停滞,甚至大幅度的滑坡。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繁荣时期业已结束,而萧条时期已经到来。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消费启动成为主要启动机制。

经济运行的动力,就其实质而言,是经济利益的体现,并且来自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从经济运行看,是来自由消费引发的需求,经济运行就是在市场需求的不断推动下,周而复始地向前进行的。一旦脱离市场需求,经济运行就会由于丧失内在动力而处于停滞状态。正因为如此,市场能容纳多少商品,是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依靠收入维持的消费正在逐步扩大到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而财政补贴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领域之内,消费启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了。只有消费启动才能真正启动市场,并多方面地调节市场容量,以及调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因此,市场经济要求消费启动作为主要启动机制,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

消费启动的条件

消费启动的基本条件,是适当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居民收入是消费启动的杠杆。消费性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原始动力,而消费性需求的形成,直接决定于居民的收入,唯有收入增加了,消费性需求才能扩大。目前总的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提高收入增长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收入差距,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收入差距过大,消费启动同样也是难以完成的。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因素,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40.5%,这就决定了农民不会有太多消费和太多储蓄,缺乏消费后劲。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反映,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直接需求,对工业部门产生395亿元直接需求。1980—1995年,我国农民消费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22.6%的需求,而1996年和1997年却下滑到15.9%和15.5%,表明近几年农村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要有效地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当前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吸纳城镇失业、下岗人员,稳定和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适当提高失业、下岗人员和贫困家庭生活补助水平;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粮棉等农产品价格,疏通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提高贫困人口的支付能力。

必须开拓消费品市场,以容纳过剩的生产能力。据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分析,在未来的一年中,全国将有20%至30%的农民家庭可能购置电视机、电冰箱、音响和安装电话。随着农民收入增加而崛起的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将支持和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10—15年。因此,我国目前所形成的过剩的市场,是典型的低收入型的相对过剩,只要农民收入增加一些,这种过剩就会立即被打破。在城镇居民积极储蓄,准备购置住房和汽车阶段,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用鼓励农民消费来弥补由于城镇居民对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而造成的断档,是增加国内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环节。

选择新的消费热点。实行消费启动,就必须形成消费热点,而消费热点又必须有消费群体作支撑。为此,既要科学选择消费热点,又要推出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住房消费要成为消费热点,取决于城镇居民参与住宅市场的程度,只有当大多数城镇居民投入商品房市场,才能形成消费热点。因此,要加大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切断职工对单位分房的依赖,把大多数人推向商品房市场,使中等收入以上者愿意买房,同时,要降低房价,合理调整租售比,加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使居民买得起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